足迹
我在现代留过学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九百五十章 蔡确回京(第2页)

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

赵煦在即位后,搞的吏员公考,又进一步强化了开封府的执行能力。

三年来,累计通过公考,补充进开封府的两千多名吏员,都是知识分子——最起码,也是通读了五经,读写没有障碍,掌握一定行政与律法知识的文人。

进了体制后,又因为赵煦的喜好。

他们人均都会打算盘,拥有基本的数学能力。

于是,钱勰提出的办法,有了落实的基础。

而且,执行起来效率非常高。

短短两天,就将汴京内外城并城外九厢十三坊,共计十七厢一百三十五坊的贫民给统计了出来。

赵煦见了钱勰上报的数字,也是惊讶起来:“竟有三万余人?”

“怎会这么多?!”他问着来到面前,面奏的钱勰。

须知都堂定下来的贫民标准可是很高的——须得或是在京中无有住宅,只能露宿街头之人;或是年六十以上,无儿无女,别无依靠之老人;或是无父无母,年十四之下之孤儿。

而众所周知,如今京中孤儿,基本都得到了妥善的收教。

开封府会将出现在其视野内的所有孤儿,都送去当报童。

所以,其实也就是前两类人需要赈济和救助。

钱勰苦笑一声,拜道:“奏知陛下,这三万余人,八成以上,皆是近年来,从各地州郡逃难入京之难民……”

赵煦顿时哑然。

大宋朝就是这样的。

地方遭了灾,灾民就往城市跑求活。

而汴京城,一般都是灾民们逃难的选。

所以在过去,大宋朝对于地方州郡的难民入京是严防死守的。

轻易不肯叫难民入京。

哪怕进了京,也不肯叫他们轻易入城。

但从元祐元年开始,事情出现了微妙的变化。

在赵煦的遥控下,开封府对于地方州郡逃难的百姓进京,开始持不鼓励不反对的态度。

各个隘口、渡口和关卡,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基本上难民们多说几句好话,再塞点钱,官吏们就会抬上一手。

今年开始,这个趋势就更明显了。

谁叫赵煦要展工商业呢!

而汴京城的工价太高了!

堆垛场里,一个抗包的苦力,一天工钱都开到了一百二十钱以上!

若是有些技术的木匠、铁匠等技术工种,更是须得包吃包住,每个月还得给五贯的工钱。

这么高的工资,怎么展工商业?

偏京爷们还不知足!

随着汴京工商业兴盛,他们居然想涨工钱?

这赵煦能忍吗?

不能忍啊!

果断开门,给京西、京东、淮南等路的灾民入京提供便利。
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xsdu.net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