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四合院之无奈的穿越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421章 上市之后(第1页)

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

云扬的股价在上市第一天大涨后,随后几天进入了横盘整理期,不过并没有跌破12港币。

随着报纸等媒体对云扬管理层富豪群体的报道酵,云扬的曝光度持续增高。

在70年代,公司的股权基本都集中在创始人手里,或者是创始家族手里。像杨山这种大规模给创业团队派原始股的举动是没有先例的。

很多报纸把杨山这一离经叛道的举动归结为其自身背景实力薄弱,不得不依靠手下团队支撑公司运转。更多的报纸则把他的行为捧上了天,认为是未来创业的新趋势,是加强企业凝聚力的最佳选择,无数草根人才将因此受益。

但是富人群体对杨山的做法不以为意,认为完全是在作秀,博人眼球。他们的说法是送股票和送钱没有任何区别,其他企业上市同样会给管理层一封大红包。

当然也有人为杨山鸣不平,反驳说还没有哪家公司会给管理层送出价值公司股价10的红包。

云扬的派利动作还没结束,当售27股权的2600多万资金(有百多万被承销商留下了)到位后,杨山更是一口气给下边员工放了300多万的红包。

好吧,其实普通员工拿到的也不多,这次红利放的重点是研团队。

不过媒体们并不在意给了谁,他们只算平均数,云扬电器员工数量只有800人左右,平均后相当于给普通员工了6个月的薪水。这笔钱让无数的打工人嫉妒得眼睛都红。

在“造富效应”的推动下,云扬电器、杨山等多个关键词连续很多天出现在各家报纸的经济板块上,说是霸榜也不为过。

持续的处于聚光灯之下,云扬这家规模中等的电子厂名气越来越大,已经成为香江的明星企业,公司股价更是在半个月内就完成调整站上新高,眼看着就突破了一块四。

这波报道倒是省了云扬很大一部分营销费用,新款录音机质量不差,功能全面,在香江与弯弯两地已经站稳脚跟,名气上甚至还压了小日子国产品一头。

当然,这件事情的最大受益者是远东证券交易所。

云扬上市这一经典案例,刺激到无数未上市公司的神经,前来咨询上市业务的大小企业络绎不绝,眼见着这么多人上门“送干股”,李福兆美得走路轻飘飘的,做梦都会笑醒。

不过呢,也不是每个人都从中受益,比如于莉。

为了提高销量,一些报纸开始另辟蹊径,关心起云扬暴富团队中的每一个人。有多家报纸提出专访请求,杨山才懒得理,全部拒绝。

但是其他人在陈胖子以扩大工厂知名度、提升企业形象为由的劝说下,都接受了不止一次专访。

嗯,丁芸例外。

在接受专访时,云扬管理层在谈到她的时候都是语焉不详。

由此,丁芸引起了媒体人的好奇。

这个在云扬极为低调,不负责具体事务,只有个研小组副组长头衔的神秘人物,为何能够拿到3的股权,而管理层的其他人总共才拿到7。

结果,在记者的挖掘下,瓜越来越大,她居然与杨山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。有些不嫌事儿大的人甚至猜测杨山送股这招是明修栈道、暗度陈仓,变相给相好的送钱。

这样一来,报纸媒体的风向就变了,开始连篇累牍的曝光杨山的家庭生活。
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xsdu.net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